2025 年双周记(一)

新年读了一本关于效率的书。已经对这类书脱敏很久了,但就像当年老罗说得一样,鸡汤这种东西,只要不重样,每隔一段时间来上一碗,还是有帮助的。而且面对一本书,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其实也随着时光隐隐然有些变化。

书的名字叫The 12 Week Year,简单总结,不要再做年度计划了,它有诸多弊端,最大的一个就是它使人们高估了对自己的预期,而延缓了自己的执行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个月都在延期自己的计划,以为时间有的是,以为自己来得及,每到年底,追悔莫及,又重新开始制定自己的新年计划。

作者摘抄了另一本书The War of Art中的一句话:

大多数人都能活出两种人生:我们所过的人生和我们有能力去过的人生,后者令我为之入迷。

我很喜欢这句话,以及全书提供的一个新视角:真正影响我们的,其实是我们的执行力。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12 周,就是一年。所有的规划和设计都以 12 周为一个周期,这样,每天大概就是1 周,12 周大概就是一年。当然,支持这套方法论的背后,还有很多推动它执行下去的设计,我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其实这背后,应该是用了行为心理学的一些知识。通俗点讲,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喜欢一件事才行动,而是行动久了就会喜欢上这件事。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不过是阴差阳错接触到了,然后获得一个小的成功,得到某种荣誉,形成一个正循环,我们就接着做类似的事情,再获得一个小的成果,得到某种荣誉,继续这个正循环。时间久了,我们会自认为我们喜欢什么,其实未必。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现在喜欢做的事情,大概率是从一次盲目的行动开始的。

这本书的设计,其实也是如此,先行动起来,压缩时间,高效执行,同时想清楚自己更宏大的人生愿景,让所有行动都是朝着自己想去的方向努力,就可以了。

柴静谈陈虻与小崔

今天看了一期柴静谈陈虻和崔永元的小节目,算是她的口述回忆录。简单记录如下:

关于独立思考

  • 一深入,就深刻
  • 对未知的欲望是独立思考的起点
  • 起点是你真不知道,而你真想知道的东西
  • 观点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经验,一手经验
  • 不要把生活中发生的事当成障碍,而是永远去研究发生本身

关于自由

  • 自由是一种考验,不要老报怨别人限制你的思想,我想请问你,你有什么思想?真的给你自由了,你要表达什么?
  • 人生应该多一个坐标系,就是从死向生看

关于作品

  • 要稳重,稳是你提供的信息多元;重是你提供的信息独家、质量高
  • 办一个节目,前面要有目标,后面要有哲学
  • 你做的每一个作品,你要写一份报告
  • 但凡观众想知而未知的东西它就是新闻

视频里最后一句「小崔,祝你 2025 年新年快乐」,真诚又感人。视频向是独白,也是表白,向陈虻表白,向小崔表白。

我在很大程度是通过柴静的「看见」了解到调查记者的故事,知道了更多新闻的含义,也知道那句广为认知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人们常说新闻主义者是理想主义的,最早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写一些东西,去表达一些东西的时候,就是看到了那时的柴静,在做什么,在表达什么。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我懵懂的时候,就像她懵懂的时候,她说,陈虻,一个陌生人,用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培养她,才帮她走到今天,无论是节目上的克制,还是新闻人的底线。到现在,她明白,她们要做的是服务,不是表达。

原来我一直是错的,可惜并没有人早一点告诉我,但也庆幸我还有机会在今天的节目里知道这一点。无论是她在做的作品,还是我想写的东西,有一点我们如今是一样的,应该记录的,是感受,是经验,而不是观点。

《给青年作家的信》摘抄

科伦·麦凯恩. 给青年作家的信. 翻译 陶立夏. 科伦·麦凯恩作品系列 ISBN: 9787020132218.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走向自己的内心
  • 我真的喜欢看年轻写作者们着手塑造他们世界中的素材。我向我的学生们猛烈施压,有时候他们会还以颜色。
  • 我的公开课的教义之一就是在一个学期里,鲜血终将无可避免地渗出教室大门,同样无可避免的是,其中一些会是我的血。
  • 保持热切,保持诚挚。
  • 找到你信任的读者,他们一定对你回以同样的信任。
  • 在局部里发现普遍性。
  • 对美好事物之中不息的力量有信念。我们从他者的发声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 效仿,临摹,直到它们成为你独有的声音。写你想要了解的那些。但更好的是,试着去写你不了解的那些。
  • 重新赋予那些被他人嘲讽的事物以意义。
  • 深思熟虑过的悲伤远胜于未加思考的那些。应对给予你太多慰藉的事物心存疑虑。
  • 别成为一个爱说教的人——没有什么比解释更能扼杀生命力的了。
  • 以质疑为开场。成为一个探索者,而不是游客。去一个无人曾抵达的地方。
  • 信赖细节。
  • 一个故事远在第一个字被写下之前早已开始,又在最后一个字被写出之后,久久不能终结。
  • 去它的语法,但你首先得知晓语法。去它的形式,但你得明白讲求形式意味着什么。去它的情节,但你最好在某个阶段让某些事发生。去它的结构,但你必须先从头到尾彻底思考过作品的走向,即使闭上眼睛行走其间也安全无虞。
  • 不要太担心你的字数。删减才是更重要的。
  • 往往,你删的字数越多越好。
  • 在脑海中列张单子写下他们是谁/什么,他们来自哪里。外表。肢体语言。独特的癖好。童年。矛盾冲突。欲望。声音。
  • 让他们变得复杂。让他们产生冲突。让他们说前后不一致的话。这是真实生活的内容。不要太讲逻辑。逻辑会麻痹我们。
  • 纳博科夫说他书中的人物就像为他的战舰划桨的奴隶——但他是纳博科夫,他可以说这种话。让我带着敬意反对。
  • 携带一本笔记。
  • 一有机会就写。场景,想法,街上听到的只字片语,地址,描述,最终可能会设法变成句子的任何事物。 最微小的细节可能会成为通向全新思考方式的关键。
  • 为笔记标注日期。
  • 成为一台摄影机。用“语言”为我们构建视觉。让我们身临其境。颜色、声音、图像。让我们感受那个时刻的脉搏。先是全景,然后专注于细节,再赋予这个细节生命。假设你有几个可变焦镜头是很有用的招数。鱼眼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放大。缩小。扭曲。锐化。分割。把自己想象成真的相机。
  • 一段对话或许不真实,但它必须诚实。
  • 对话被打断是很棒的。
  • 情节在好故事中居于次席,因为发生了什么永远不如如何发生来得有趣。而如何发生取决于语言如何捕捉过程以及我们的想象力如何将语言转化为动作。
  • 通过调查获得的对细节的关注会产生水滴石穿的作用,让你的故事魅力非凡。
  • 保持心怀期待的习惯。允许自己享受微小的欢愉,即便要面对这世界如今的面目。事实上,要学着在你能抵达的任何地方创造出人生充满期待的证据。
  • 我已经听到有些年轻写作者说他们没有时间阅读。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花了太多时间胡言乱语。
  • 指责一本书太厚也是荒谬的。无法想象你不去试着读一下能找到的最艰深的作品。马尔克斯、伍尔夫、加迪斯、汉森、加斯,过去在影响着你的未来。影响来自阅读的东西。我们从这些书中找到自己的风格。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发现大师然后以模仿他们的动作与口吻的方式塑造出自己的大师风范:通过峡谷抵达山谷,或是霞光——或者同时抵达山谷与霞光。
  • 琼·迪迪恩曾说,我们靠讲述自己的故事活着。
  • 好的写作理应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不是(告诉他们)正在下雨这个事实,而是雨落在身上的感觉。——E.L.多克托罗
  • 写作课的伟大铁律之一:展示,而非告知,意思是说你必须带领读者经过他们不熟悉的领域却不剥夺他的感受,那栩栩如生的每时每刻。
  • 不必匆忙,无需闪光。不必成为他者,但做自己。——维吉尼亚·伍尔夫

2023 年概览

天空流白海流蓝,血脉自循环。泥巴植物多欢笑,太阳是、某种遗传。果实互相寻觅,石头放弃交谈。

火光走失在民间,姓氏像王冠。无关领土和情欲,有风把、肉体掀翻。大雁高瞻远瞩,人们一日三餐。

——《风入松》

老规矩,每年三个愿望。希望明年多做减法,减少无用行动的次数,减少新鲜事物的敏感,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不得不说,每跨入一个阶段人的欲望是会随之转变的。今年很明显,我进入了某种低欲望节奏之中,想要的不多,但变得很难。这种感受是由内而外的,和外部环境关系不大,所以,和疫情关系也就不大,单纯是人变了。我很难说今年的我,和五年前、十年前的我,还是不是同一个人。

当然,有一些没变的事情,看起来一辈子都不会变了,有一些总在变的东西,就需要放慢速度仔细审视,好好观察。2024 年,减减速,加加油。

这一年从滑雪开始,争取以滑雪结束。除此,嘟嘟今年的「课余生活」指数级丰富,仅仅在幼儿园,就涉及了跆拳道、轮滑、街舞,同时还有钢琴、画画和篮球,音体美全面捣乱,语数外稀里糊涂。我也很佩服这家伙对于「上课」似乎有某种热情,只要有课上,他就能兴奋起来,我要不停往他脑子里灌一些东西,才能让他满足,目前我在半数领域内已经甘拜下风,全靠 ChatGPT 这种新玩意儿帮我解围。

今年朋友带着去看了国安的首场比赛,我是异常兴奋的,希望他感受现场的魅力,不过很可惜,他坚持比赛开场前韦唯唱的《我们亚洲》,重心就转到了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本想再搞两张北控的球票,带他去看看篮球,没成想年底各种病毒肆虐北京,我也没那个胆量带他跑毒圈,毕竟小朋友们一生病,绝对是人类的巨大灾难。

对我自己来说,今年意外实现了一个有生之年:去看了大叔李宗盛的演唱会。听他唱歌,听他聊天,听他讲过去的往事。他是我任何音乐软件中的霸榜选手,毫无意外。他的歌对我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歌曲和音乐层面,早已经是对人生的态度,是关于人本身的意义。

另一个霸榜歌手同样毫无疑问,是南京市民李志先生。今年从日本定了三张他的黑胶唱片(一,我还没有黑胶唱机;二,朋友一直没去那家店里提货。所以,这个梦想是否成真还是未知数)。但确实从网友那里拿到了他在日本出的唱片 CD 的数字版本。每一张 CD 打开播放,都是熟悉的味道。把自己埋在音乐里,身体中的另一个精灵鱼跃而出,所有的情绪如同彩虹缠绕灵魂。入手的另一张 CD 是张玮玮《沙木黎》,其实你难以想象,这才是他的第二张专辑。

这样数起来,今年我自己进货的小玩意儿的确有点多,《椒麻堂会》的扇子、Fellow 的杯子、iPad Mini6、DJI Pocket 3、一套新的手冲咖啡器具以及半夜和十一跑去吃带你去趟佳木斯的烧烤。

毫无意外,2023 年继续压马路,逛公园。今年去过的地方有涞源滑雪场,古北水镇,三里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宽 Camp,大热荒野,松照营地,香山,百望山,百泉山,水泉沟,凤凰岭,野鸭湖,自然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几次北京内城的 City Walk(北新桥-雍和宫,鲁迅博物馆-景山,五四大街……)。

特别喜欢的是三里河公园,松照营地以及水泉沟。嘟嘟也能从香山跨越到 8 公里左右的长途上,他的耐力有时候超出我的想象。明年正式进入 5 岁,计划带他报一些专业的登山活动。不得不说,大自然永远能让人忘记烦恼,从春到秋,万物生长,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罢了。当然,在十一生日当天去爬了座野山,经历了一回 110 救援,无疑是今年最刺激的回忆。

至于去过无数次的地方还是蓝色港湾,朝阳公园,温榆河,圣露庄园,明城墙遗址公园,郎园 Station,庆丰公园,星河湾以及 798。可惜的是,说了几年的金海湖和环球影城,至今还没去过,明年这两个地方升级为必去清单。

一年一次的家庭旅行,今年又跑到了云南,这一次是西双版纳+普洱。普洱完全是十一临时增加的行程。整趟旅行可以说都是在无计划的节奏里决定的,有一种说走就走的感觉。对于西双版纳,我得承认我没有什么好感,除了中科院植物园。它闷热的气候让我窒息,也确定了这一维度就是我命运的最南方了。不过嘟嘟倒是很无所谓,什么气候对他来说都 OK,他只是选择在什么地方玩水。

全程最舒适的一段是开车从西双版纳去普洱,车开了大概一个小时,突然温度变得非常舒适,20 度多一点,如果有微风,舒适加倍,我们去了小熊猫庄园,又在普洱住了两天,我一度产生了在普洱养老的冲动,目前丝毫也没有减弱。那里有茶和咖啡,有有趣的菜市场和可爱的人们,有舒适的温度和好吃的菌。那里几乎有我想要的一切生活。

家庭旅行之外,依然没有放过高铁,即便嘟嘟不再如此痴迷,但是只要出行方式有铁轨,他还是超级兴奋。今年高铁去了天津,在极地海洋公园玩了两天;高铁去了沈阳,参加了好朋友的婚礼,他还掺合着当了一次花童。年中还去了北戴河,一样是为了玩水、玩沙子。

可爱的是回家参加侄子的婚礼,嘟嘟一下就爱上了罗大佑。目前他最喜欢的歌曲大概是新裤子乐队的《你要跳舞嘛》、《两个男朋友》,后海大鲨鱼的《Bling Biling Bling》和罗大佑的《恋曲 1990》、《恋曲 1980》。以及,《我们亚洲》。

今年好像没有写东西的欲望了,查了一下,一共写了 32 篇博客文章,但认认真真写得不超过 10 篇。对写东西这件事也没有了太多负担,写蛮好,不写,也不差。思路转变了,写东西的时候状态和情绪也不大一样。现在写的内容和「写作」或者说我心里的「文学」已经没有关系了,我更喜欢用「记录和分享」来形容现在的自己敲在键盘上的这些玩意儿。

不过这也不是坏事,不仅压力小了,反到对朋友的帮助大了一些。明年一样尽力,除了必写曲目,争取努努力,多记录一点儿有趣的回忆。人的确不能太相信自己的脑子,或者保守一点说就是,年纪大了之后,人的确不能太相信自己的脑子。

今年的相机拿起来的次数倒是很满意,也拍了几张我喜欢的照片,双十一入手了一台 DJI Pocket3,同时卖了自己的 Action,也是一次成功的升级,当然,走出去的第一步,拍摄是第二步,最头疼的,其实是坐在电脑前剪辑的第三步。以此为职业的朋友告诉我,要想办法让老婆爱上剪辑,这一点我还不知道怎么跟十一说。

已经彻底抛弃影迷的标签了,无论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今年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五星一个没有,喜欢的也就两部《椒麻堂会》和《红猪》,年中补看了《漫长的季节》算是意外收获,至于《狂飙》,是真得没有时间看。年初定下的计划是看完 12 季的《生活大爆炸》,目前看到 S10,剩下的一个月努努力,应该可以完成。很喜欢现在这种追剧的方式,一口气看完一部跨度 10 年以上的影视作品,一年内看到一个人如何走完一个 12 年的轮回。

明年原计划是看《摩登家庭》,但现在在考虑《老友记》。让犹豫在飞一会儿,年底会知道答案的。每年 100 个小时的看剧时间,私以为比看一些乌七八糟的电影强不少。且看看这个习惯能坚持几年,值得看的剧其实有的是。

至于书和音乐,更是一只手就数的过来,反反复复听的还是梁博,陈婧霏,万芳,李宗盛,逼哥,Greg Holden 和 James Blunt。最喜欢的新歌是Greg Holden《HUMANS》,最喜欢的老歌是罗大佑的《五十块钱》。基本没怎么读书的情况下,还是愿意推荐《通宵俱乐部》和《光环中的论语》。

今年可能是我和十一运动最多的年份。她开始瑜伽和健身,我开始规律地每周两场篮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疫情之后我相信更多人会有这种感受。我是对运动特别敏感的类型,看 NBA 的比赛会很激动,自己打球也能让整个人兴奋起来,我忘记了哪些酶和激素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作用,但是我的结论非常肯定,运动使人快乐,快乐的人更容易幸福。

年初的 3 月,快船的季后赛,上面这张照片让我再一次燃烧起来。我看球也超过了 20 年,很大的原因就是总有威少这样的人,告诉我们,你应该怎么办。

有个爱好这件事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小嘟嘟貌似在画画上,有了一点儿兴趣,是为数不多的自己比较愿意操刀的事情。至于篮球,他也会在吃完晚饭的时候问我,爸爸,今天我船赢了么?

除了戛然而止的新冠病毒,今年还冒出了无与伦比的人工智能。OpenAI、英伟达、奥特曼、ChatGPT……的名字无数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科技狂热者,也有世界悲观论,对我来说,它是一次革命,确切的革命,就像我们在课本中见到的那些一样。只不过这一次,我有幸,身在其中。这应该是一件让人兴奋起来的事情。

最后,

生活就是当你忙着制定其他计划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约翰·列侬

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我们 2024 年见。